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数码

周涛:不能轻信权威,在科技的前沿寻找“珍珠”

2022-08-08 11:43:28  来源:人民网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名号:“天才少年”“学术牛人”“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

  周涛从小就比别人“跑”得快,喜欢超前学习的他,在求学之路上并无太多坎坷。12岁时就读成都七中,因为物理和计算机方面的天赋,成功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专为拔尖学生设立的零零班,本科时因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中科大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生。

  读博时,周涛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从纯理论转为研究解决应用问题。

  “实际上,统计物理学描绘的对象是介于‘很少’与‘无穷多’之间的‘很多’个体,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很多对象,例如人群、网页、商品等,恰好就是很多但又并非无穷多。所以,我们可以用统计力学的方法去刻画和分析真实社会经济系统,解决信息社会发展的瓶颈,从而获得实践价值。”周涛表示,这和他曾经的理论研究方向是一脉相承的。

  文化是留人的根本,虽然人走远了,但是根一直没断。博士学业完成后,“四川脾胃”和中文习惯牵引着他回到故乡。他说,这是一种自然选择。

  2012年,周涛将“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翻译为中文,迅速引起国内对大数据的关注,更有人称他为引进“大数据”的“国内第一人”。

  周涛说,在大数据时代将“大数据”的概念引进,其实是一个悖论。因为大数据时代我们对国际前沿信息掌握更加及时。实际上,在翻译《大数据时代》之前,国内已有一些零碎的研究,只是政府、产业界以及公众对“大数据”还不敏感。2012年译著出版后,激活了全国全民对于大数据概念的关注。“实际上,我只是翻译了一本书而已,谈不上引进。大数据有其自身‘势能’,就像被逐渐举高的铅球,到了特定的时间点,只需要有这样一本书就能够把它激活,让它下坠,威力自现。”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数据的利用方向已经从前十年的“价值化”转向为“要素化”,让数据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流动起来。

  这些年,周涛的团队做了很多数据要素化方面的研究。

  “数据确权和数据定价问题,是数据要素化的重心。我们正对如何进行数据产品的登记和确权、如何对数据进行自动化评估定价、如何建立数据的分账激励机制等方面做研究,推动形成一套公共数据服务的政策方案,为数字交易的主体提供服务。”他说。

  除此之外,周涛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大数据实现高效率的流调,助力防疫资源的优化配置。2020年起,周涛担任了四川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流行病组专家和成都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信息化建设工作专家组组长,参与流行病动力学关键参数估计和防控策略设计等工作。

  周涛说,大数据能帮助政府进行决策,对不同的场景对疫情造成的风险及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优先关闭或控制产生可能传播疾病的有效接触多且经济社会影响较低的场所,既控疫情又保发展。

  保持小孩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周涛一直以来的信条。“我始终觉得,创新的本原就是好奇心,要像小孩儿一样,一直不断地追问,向这个世界讨要答案。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要有独立探索和批评的精神,不能轻信权威。”

  周涛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通过还原论的方法将“大”问题逐层切分,解构成一些很小的本质问题,他认为,这种解构的思维是重要的法宝。“创新一是要指向本原,找到最基础的问题;二是要指向前沿,了解最新进展。”他说,科技的前沿就像海边的沙滩,好的问题是珍珠,平庸的问题是沙砾。

  周涛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办公室堆满了他的体育用品,在他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都放着一张气垫小床,很多时候他都在这里休息。所有的这些,都让周涛看上去像一个勤劳的“职场新人”。

  如今的周涛,仍然保持着每年看200多本书的习惯。他说,只有认识到了世界的广阔、人的渺小、思想的深邃,才能对社会保持恰如其分的疏离感,才能在做研究时不看重一城一池的得失。这样的人生也会更加快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11-2022 www.caezx.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交所资讯网 版权所有

邮箱:404873470@qq.com   联系电话: 0371-55337102   传真: 0371-55337102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50019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未标注"本站原创"的新闻均来自网络,旨在服务网民传播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