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推动中国艺术管理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
2022-08-16 10:46: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开展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推动中国艺术管理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
长期以来,文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文艺作品始终发挥着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文艺院团作为文艺工作的主力军,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成长,是新中国文化制度建设和文艺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当前,开展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院团展开“历时的、纵向的历史研究”与“共时的、横向的系统研究”,为文艺院团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供重要的学理分析与一定的智力支持,譬如如何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如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演出体制机制;如何促进形成“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艺创作演出工作机制等。同时,也为国家文化战略的规划、国家文艺政策的制定、国家艺术发展方向的把握,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严谨的史论资料、先验的经验判例、科学的发展预判,最终通过“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的成果实现“以史为鉴、以史资政”。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的重要现实意义
文艺院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产物,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如同新中国文艺的录影机和记事簿,见证了新中国文化制度建设和文艺发展的全部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与不同语境中出现过“艺术表演团体”“剧团”“文艺团体”“艺术院团”等多种称谓;也经历了公私合营、私营公助、国营、民营、集体、个体、承包制、双轨制、转企改制等演进过程,但从总体上看,文艺院团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国有文艺院团在我国文艺大潮中始终占主体和主导地位。可以说,一部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就是一部新中国文化制度变迁史、文化艺术发展史,不仅折射出国家治理体系不断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更能够为国家文化艺术领域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有益助力。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术领域尚未有对新中国文艺院团历史发展逬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硏究课题。
书写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以“史鉴”“资政”为出发点,以“历史—制度—艺术”为视角,综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文献爬梳、实地调研、口述采录等方式,对新中国文艺院团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关注各历史阶段与历史节点中不同类型文艺院团在组织运营、创作演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状况,总结新中国文艺院团的一般性规律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将弥补艺术学、艺术管理学在这一领域的不足,更将有助于明确文艺院团的历史定位,而且,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的创作演出史研究与艺术家、代表性文艺工作者口述史研究,这是一项抢救性历史研究工作,将为我们保留下珍贵历史文献资料。通过“院团历史”的梳理,围绕“文艺院团”相关历史概念的辨析,将在时空维度中建构起一个丰富的研究论域,毫无疑问也将推动“中国艺术管理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为学界贡献中国艺术院团管理与文化治理的智慧。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的难点和挑战
新中国文艺院团是一个体量庞大的研究对象,其发展历史的复杂性主要在于研究个体的繁复和异同。因而,书写一部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与准备,应以宏观、整体的历史阶段划分、历史节点梳理、历史表征辨析作为重点问题予以关注。同时,应当注意到新中国文化制度变迁与文艺院团发展之间的一致性、特殊性与差异性,把制度研究作为重点对象之一。
面对的挑战主要集中于三点。第一,如何有效整合繁复的历史材料。文艺院团具有整体一致性下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特点,不同门类、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隶属,导致文艺院团的历史书写必然呈现纷杂的面貌,需要对纷繁的史料进行类型硏究,建立分析模式,进而抽丝剥茧,梳理岀有效信息并将之有机结合。第二,如何综合多学科视角开展学理性硏究。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为该项目建设提供学术支持,解决现实问题,还需要艺术学理论支撑,综合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切实有效的探讨。第三,如何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类文艺院团开展比较研究,在掌握翔实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文艺院团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讨论,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艺院团在社会职能、文化功能等方面逬行充分的比较研究。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的主要任务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需要跳出一般史学叙述模式,注重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史鉴”“资政”理念引入艺术管理学概念,为当前的文化制度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学理支持,推动中国艺术史学、艺术管理学研究视野向现实问题拓展。
以历史脉络梳理、典型案例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思路,构建“三史两库”(制度发展史、创作演岀史、口述史、案例库、数据库)的写作框架,将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史学相结合,为新中国文艺院团的“史鉴”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样本和“资政”研究提供可遵循的路径。
第一,以新中国文艺制度(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为重点,以新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建设为背景,以国家与市场的文化需求变化引发文艺院团文化服务与供给方式转变为硏究视角,根据历史节点探究新中国文艺院团在财产关系、组织结构、运营机制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发展史。重点从体制机制、 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等角度,深入探讨文艺院团的制度建设如何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深刻影响艺术创作演出和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回答当前的文艺院团制度设计是否有利于艺术家创演文艺精品、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与管理模式有利于文艺院团的繁荣发展等一系列现实而重大的问题。
第二,以新中国文艺院团创作演出史研究为主体,以中直文艺院团及国内其他代表性院团、不同历史时期创作和演出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访谈资料、院团档案资料、纸媒与电视、广播等相关媒体文献,结合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的视角,重点从传承、创新、传播的角度,深入分析文艺院团组织运营与艺术作 品创作、演出的相互关系以及文艺院团创作、演出与文化治理体系、行政组织体系、社会经济体系多个层面的制度之间的互动磨合,从而全面梳理文艺院团的创作与演出历史,分析其规律和特征,逬一步总结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决定因素,为当下创作产生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且能够“传得开、留得住”并获得持续的演出市场等问题,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深入的反思。
第三,以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亲历者的口述史研究为切入,以“艺术学,把目光投向人”为理念,充分开展“人”的历史记忆的挖掘。通过对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群体的走访、调查、记录,以文艺院团“当事人”与“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文艺院团发展史的群体记忆,以展现文艺院团发展史的鲜活一面。重点记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门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级别的文艺院团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等对历史记忆的口述,通过众多个体口述的记录,呈现一个群体记忆中的文艺院团发展史,从“人”的层面进一步分析文艺院团历史的发展变化与深刻影响。
第四,以新中国文艺院团管理案例研究为样本,从艺术管理学视角岀发,以部分建制较完善、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文艺院团为研究对象,进行“文艺院团管理案例”的专门性研究,对各类文艺院团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从人才队伍建设、组织行为管理、市场营销策略、财务决策机制、项目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入硏究,最终形成供行业内交流互鉴的文艺院团标准化管理体系与判例,进而达到推动院团管理理论建设、提升院团管理效能的目标。
第五,以新中国文艺院团资源数据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工作为集合,依据基本信息、历史信息、年度工作信息等,结合已有的数据信息资源以及大量的走访调硏从而拟定《文艺院团基本数据分类标准》,试建“信息采集与查询平台”样本,为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全国文艺院团数据资源平台建设方案》和平台样本,并促使最终完成全国文艺院团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课题首席专家。)
长期以来,文艺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文艺作品始终发挥着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文艺院团作为文艺工作的主力军,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成长,是新中国文化制度建设和文艺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当前,开展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院团展开“历时的、纵向的历史研究”与“共时的、横向的系统研究”,为文艺院团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供重要的学理分析与一定的智力支持,譬如如何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如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演出体制机制;如何促进形成“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艺创作演出工作机制等。同时,也为国家文化战略的规划、国家文艺政策的制定、国家艺术发展方向的把握,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严谨的史论资料、先验的经验判例、科学的发展预判,最终通过“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的成果实现“以史为鉴、以史资政”。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的重要现实意义
文艺院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产物,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如同新中国文艺的录影机和记事簿,见证了新中国文化制度建设和文艺发展的全部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与不同语境中出现过“艺术表演团体”“剧团”“文艺团体”“艺术院团”等多种称谓;也经历了公私合营、私营公助、国营、民营、集体、个体、承包制、双轨制、转企改制等演进过程,但从总体上看,文艺院团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国有文艺院团在我国文艺大潮中始终占主体和主导地位。可以说,一部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就是一部新中国文化制度变迁史、文化艺术发展史,不仅折射出国家治理体系不断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更能够为国家文化艺术领域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有益助力。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术领域尚未有对新中国文艺院团历史发展逬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硏究课题。
书写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以“史鉴”“资政”为出发点,以“历史—制度—艺术”为视角,综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文献爬梳、实地调研、口述采录等方式,对新中国文艺院团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关注各历史阶段与历史节点中不同类型文艺院团在组织运营、创作演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状况,总结新中国文艺院团的一般性规律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将弥补艺术学、艺术管理学在这一领域的不足,更将有助于明确文艺院团的历史定位,而且,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的创作演出史研究与艺术家、代表性文艺工作者口述史研究,这是一项抢救性历史研究工作,将为我们保留下珍贵历史文献资料。通过“院团历史”的梳理,围绕“文艺院团”相关历史概念的辨析,将在时空维度中建构起一个丰富的研究论域,毫无疑问也将推动“中国艺术管理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为学界贡献中国艺术院团管理与文化治理的智慧。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的难点和挑战
新中国文艺院团是一个体量庞大的研究对象,其发展历史的复杂性主要在于研究个体的繁复和异同。因而,书写一部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与准备,应以宏观、整体的历史阶段划分、历史节点梳理、历史表征辨析作为重点问题予以关注。同时,应当注意到新中国文化制度变迁与文艺院团发展之间的一致性、特殊性与差异性,把制度研究作为重点对象之一。
面对的挑战主要集中于三点。第一,如何有效整合繁复的历史材料。文艺院团具有整体一致性下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特点,不同门类、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隶属,导致文艺院团的历史书写必然呈现纷杂的面貌,需要对纷繁的史料进行类型硏究,建立分析模式,进而抽丝剥茧,梳理岀有效信息并将之有机结合。第二,如何综合多学科视角开展学理性硏究。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为该项目建设提供学术支持,解决现实问题,还需要艺术学理论支撑,综合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切实有效的探讨。第三,如何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类文艺院团开展比较研究,在掌握翔实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文艺院团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讨论,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艺院团在社会职能、文化功能等方面逬行充分的比较研究。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的主要任务
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需要跳出一般史学叙述模式,注重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将“史鉴”“资政”理念引入艺术管理学概念,为当前的文化制度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学理支持,推动中国艺术史学、艺术管理学研究视野向现实问题拓展。
以历史脉络梳理、典型案例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思路,构建“三史两库”(制度发展史、创作演岀史、口述史、案例库、数据库)的写作框架,将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史学相结合,为新中国文艺院团的“史鉴”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样本和“资政”研究提供可遵循的路径。
第一,以新中国文艺制度(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为重点,以新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建设为背景,以国家与市场的文化需求变化引发文艺院团文化服务与供给方式转变为硏究视角,根据历史节点探究新中国文艺院团在财产关系、组织结构、运营机制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发展史。重点从体制机制、 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等角度,深入探讨文艺院团的制度建设如何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从而深刻影响艺术创作演出和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回答当前的文艺院团制度设计是否有利于艺术家创演文艺精品、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与管理模式有利于文艺院团的繁荣发展等一系列现实而重大的问题。
第二,以新中国文艺院团创作演出史研究为主体,以中直文艺院团及国内其他代表性院团、不同历史时期创作和演出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访谈资料、院团档案资料、纸媒与电视、广播等相关媒体文献,结合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的视角,重点从传承、创新、传播的角度,深入分析文艺院团组织运营与艺术作 品创作、演出的相互关系以及文艺院团创作、演出与文化治理体系、行政组织体系、社会经济体系多个层面的制度之间的互动磨合,从而全面梳理文艺院团的创作与演出历史,分析其规律和特征,逬一步总结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决定因素,为当下创作产生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且能够“传得开、留得住”并获得持续的演出市场等问题,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深入的反思。
第三,以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亲历者的口述史研究为切入,以“艺术学,把目光投向人”为理念,充分开展“人”的历史记忆的挖掘。通过对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群体的走访、调查、记录,以文艺院团“当事人”与“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文艺院团发展史的群体记忆,以展现文艺院团发展史的鲜活一面。重点记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门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级别的文艺院团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等对历史记忆的口述,通过众多个体口述的记录,呈现一个群体记忆中的文艺院团发展史,从“人”的层面进一步分析文艺院团历史的发展变化与深刻影响。
第四,以新中国文艺院团管理案例研究为样本,从艺术管理学视角岀发,以部分建制较完善、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文艺院团为研究对象,进行“文艺院团管理案例”的专门性研究,对各类文艺院团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从人才队伍建设、组织行为管理、市场营销策略、财务决策机制、项目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入硏究,最终形成供行业内交流互鉴的文艺院团标准化管理体系与判例,进而达到推动院团管理理论建设、提升院团管理效能的目标。
第五,以新中国文艺院团资源数据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工作为集合,依据基本信息、历史信息、年度工作信息等,结合已有的数据信息资源以及大量的走访调硏从而拟定《文艺院团基本数据分类标准》,试建“信息采集与查询平台”样本,为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全国文艺院团数据资源平台建设方案》和平台样本,并促使最终完成全国文艺院团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课题首席专家。)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 让大运河文2022-12-07
- 以恰当创意提供差异化精神体验 唤起对美的2022-12-07
- 良渚遗址玉器鸟纹频现:良渚玉器鸟立高台图符2022-12-07
- 紧贴时代脉搏 把握时代主流 铸就文艺精品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2022-11-30
- “艺海拾遗”系列非遗展演活动:精准对接需2022-11-29
- 用全新方式讲述国潮文化——河南卫视“剧2022-11-29
- 历经千百年,今朝更耐看:齐鲁大地推动非遗保护2022-11-29
-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展现当代海2022-11-27